傣族最有名的習俗莫過于潑水節(jié)了,你知道傣族的飲食文化也是很豐盛的嗎?腌、烤、炸、生吃—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較為突出的特點,喜歡這樣烹調食物的你千萬別錯過啦。
先說"腌"。最常見的是腌酸菜、腌竹筍、腌 魚、腌豬腳等。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腳筋:以滾開水燙泡、用火燎燒、冷水浸泡等方法,刮干凈牛角上的毛,然后切之為條狀煮(火巴),以淘米水浸泡數(shù)小時后,清洗、晾干,與姜、蒜、辣子、花椒、鹽等調料拌勻人甕,密封甕口,半個來月即熟。其色乳黃,人口既有韌性感而又(火巴)綿,其味甜中帶酸,辣咸適口,是下酒的佳品。
次說"烤"。香茅草烤雞是一道風味菜。用西雙版納、德宏等地特產的大楓茅,捆于褪洗干凈、肚內填以各種調味料的嫩雞上,抹上動物油以中火均勻烤之,溫度使調料味由內向外散出、香茅味由外向內滲人,肉質酥脆沙嫩,香氣氤氳充盈,別的地方無法仿制,是真正的地方風味.烤魚、烤肉、烤繕……在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,真正是無烤不成宴。
再說"炸"。最習見的傣家炸食要數(shù)炸牛皮,將剖洗得干干凈凈的水牛皮煮得熟透,多切為條狀曬干,可以較長時間存儲。食用時,先以冷油炸之,撈出鍋后再以熱油炸之,即成又泡又黃、酥香梆脆的下酒菜,蘸以番茄喃咪,可謂五味俱備。用以煮湯,類似內地的"肉葉子",到西雙版納和德宏的游人,沒有不嘗上一回炸牛皮的。最使人開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餡:將知了(鳴蟬)去翅去腳,用刀將其背部劃開,嵌迸肉"末與調料,再將知了的背合攏,捆以細蔑繩,放入油鍋中煎炸成深黃,色潤油亮,肉松皮脆,酌一盞米酒,慢掇細品,既有味道又有營養(yǎng),爽口怡神。傣家人說,西雙版納、德宏等地的水略帶堿性,故于該地吃油炸的食品,體內不會生"燥熱之火"。這話或許不無道理。
還沒有人評論哦,趕緊搶一個沙發(fā)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