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我們祖國的首都北京,除了是旅游的勝地外,還是美食遍布的地方。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北京地道小吃,快來看看哪些吸引你的胃吧。
小吃原料:糜子面、 紅糖、白糖、糖桂花
小吃制作:將糜子面洗凈,用涼水浸泡兩小時,瀝凈水,碾成面,再過細籮,即成糜子面。 茶湯壺內(nèi)灌滿涼水,燒沸,取碗一個,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,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調(diào)成面糊,再用150左右開水將面糊沖熟,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、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。
小吃歷史:清嘉慶年間的《都門竹枝詞》中有“清晨一碗甜漿粥,才吃茶湯又面茶”。茶湯,明、清時已盛于北京,明代皇家茶點,民間仿而效之。明沈德符《野荻編》稱:“京師向有諺語云:翰林院文章,武庫司刀槍,光祿寺茶湯,太醫(yī)院藥方。蓋譏名實之不稱也”。說明此時茶湯在京已有聲譽 。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(nèi)仍列有茶湯。將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紅糖,用滾開的水沖成。與其同類的“油茶”則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面粉炒熟,再加入開水。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的“八寶”之說,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、青紅絲、葡萄干、核桃仁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,使之香甜可口。經(jīng)營此業(yè)的多兼營藕粉。
小吃介紹
舊京,賣茶湯、油茶的有三種形式
一是挑擔走街串巷的,每逢春秋兩季午后3—4點鐘沿街叫賣。其提前是個紫銅大茶湯壺,壺為雙層,外 層加水,里層燒火,壺底座貯存木炭和一雙火筷子;擔后是個大木桶,掛 著水舀子,木桶上放個小屋頂形的長木條,里面放碗、匙子、糜子面、油 炒面(油茶)、藉粉,還有一罐紅糖。有買主時,現(xiàn)以小瓷碗將糜子面或 油炒面用少許開水調(diào)好,再到前頭將銅壺搬起,提得高高的一沖,以小銅 勺猛攪,待攪成糊狀,遞與顧客。
二是設(shè)茶湯攤,多半是在廟會上。其攤 案以桐油涂面,長約丈余,案前設(shè)長凳,案上陳放玻璃盒兩個,盒內(nèi)分數(shù) 格,盛面、糖和果料。盒后放彩色小碗數(shù)十個,小銅勺多把放一罐內(nèi),案 后支一大紫銅茶湯壺,沸水滾滾,壺蓋、嘴、肚處鑲黃銅花邊和圖案,有 案凈、碗潔、壺亮,頗能引人食欲。
三是開設(shè)于大街的店鋪,門口以大茶湯壺為招幌,店內(nèi)設(shè)座。每天正、二月代營煮元宵。 至于面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稠粥,盛到碗里后,再用細筷子將事先以炭 火或油調(diào)稀的芝麻醬,來回往粥上一絲一絲地掄,掄勻掄滿后,再撒上一 層芝座鹽兒、干姜(同姜)粉,確也咸中有味。此為當年窮苦市民的一種經(jīng)濟小吃。 沖茶湯要技術(shù),茶湯原料也很講究。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(nèi),用熱水調(diào)勻,然后用銅壺的開水沖入碗內(nèi)沖熟,撒上一層紅糖,中間放一撮白糖。它的質(zhì)量要求是,沖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,立即下墜,掛在碗邊,用手拍動,松軟抖動,不能從碗內(nèi)掉下。 茶湯除用糜子外,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,但質(zhì)量不如用糜子好。兒童喜食茶湯?!豆识际澄锇僭仭分杏性姙樽C:“大銅壺里熾煤柴,白水清湯滾滾開。一碗沖來能裹腹,香甜最好飽嬰孩。”并附注稱:“茶湯有擺攤者,有挑擔者,其唯一之標識,則大銅壺是也。此物尚甜,咸食者殊不見,小兒多喜食之。”茶湯味甜,筋道可口。 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。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制作的茶湯,被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。
還沒有人評論哦,趕緊搶一個沙發(fā)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