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廣東人,特別稍微年長一些的廣東人都聽過一道菜——太爺雞。那么太爺雞有什么來歷呢?原來這和一名在辛亥革命丟了烏紗帽的縣令有關!
清朝末年,廣東新會有個叫周桂生的縣令,因辛亥革命丟了烏紗帽,彷徨之際,跑到廣州經(jīng)營起鹵熏雞的生意來.
周桂生原是江蘇武進人,酷愛吃雞,在江蘇和廣東為官時嘗遍兩地名食,典型的“老饕”,當時廣州的雞饌不多,幾是“白切雞”為主,但是能與“四大菜系”同名的江蘇菜,雞饌的制作相對來說就豐富得多,但欠缺的是雞種,周桂山看準了這個市場,用江蘇的烹調(diào)方法,廣東的名雞種,而且選用未下過蛋的“雞項”,于是一味雞身棗紅光潤透亮,熏而不焦,皮爽肉香,香入骨髓,嚼之生津的雞饌應運而生.
初時此雞還未有正式的名稱,后來人們知道制雞者居然是一個舊縣令,于是,“太爺雞”呼之若出,周桂生便順水推舟,掛招牌為“周生記太爺雞”。 不久,“太爺雞”在廣州出了名,幾年后,在長堤二馬路甫新張的“六國大飯店”的老板招寬魚看中了“太爺雞”的做法,一心要讓“太爺雞”做招牌,于是以50 兩白銀為“束修(學費)”派梁焯卿跟周桂山學藝.
梁焯卿亦是烹雞高手,素有“油雞卿”的美號,在他師成之后,招寬魚開展廣告之術,每當附近的影居院開張,必有“六國大飯店”的賀匾,于是,“六國太爺雞”亦一炮而紅. 可惜,抗日戰(zhàn)爭時飯店被焚,一度輾轉(zhuǎn)到香港開業(yè),抗戰(zhàn)勝利后,又重新在長堤擂鼓喧天地東山再起,“六國太爺雞”依然大受歡迎. 一九五九年,“六國大飯店”所處被列作危樓,主制“太爺雞”的師傅被調(diào)去了“大三元酒家”,從此,“六國太爺雞”由“大三元”接手,成為該酒家的“四大名菜”之一.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“太爺雞”在國內(nèi)一度停售。而周桂生的兒子周照軒則受聘于香港“怡園酒家”,至令“怡園太爺雞”亦名燥一時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周桂生的曾孫在廣州北京路與文明路交界掛起“周生記”的招牌。
還沒有人評論哦,趕緊搶一個沙發(fā)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