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跳墻,福州傳統(tǒng)名菜,迄今有100多年歷史,為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(fā)研創(chuàng)。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,以烹制佛跳墻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,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墻熱。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,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墻菜,招徠顧客。佛跳墻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、美國總統(tǒng)里根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,深受贊賞,此菜因而更加聞名于世。
佛跳墻,始于清道光年間,原是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(fā)所烹制。鄭早年在清布政使周蓮府中當廚師。有一次,福州官錢局請周蓮到家中便宴,席間有一道菜是將雞、鴨、羊肘、火腿等原料加工后,放在紹興酒壇中,煨制而成的。周蓮食后贊不決口。回家后,便要鄭春發(fā)試做此菜,但口味不佳,周便帶鄭到官錢局求教。周回到衙門便精心研究,增加了山珍海味,結果香味更濃,風味更佳。1877年鄭春發(fā)辭去了衙廚的職務,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,以海參、魷魚等十八種珍貴原料,加陳酒、姜、桂皮、茴香等料,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,風味鮮美絕倫。前往品嘗的人越來越多。當時有一批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園品嘗此菜。當此菜搬上餐席,打開壇蓋時,頓時異香撲鼻,大家爭著試味,覺得滋味異常鮮美。秀才們當場賦詩,其中有句云:“壇啟葷香飄四鄰,佛聞棄禪跳墻來。”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就此改稱“佛跳墻”。近百年來一直風靡全國,享譽海外。
佛跳墻的制法:
將魚翅和鮑魚治凈,加蔥、姜、酒、鮮湯,上籠蒸軟,取出,潷去汁,用溫開水沖洗干凈。魚唇切成塊,入鍋加蔥、姜、水,焯去腥味。海參和魚肚分別洗凈,切成大塊。豬蹄、羊肘洗凈,入鍋焯水,去除異味,切成小塊?;鹜日糁涟胧欤S一起切成片,白蘿卜切成小圓球形狀。鴿蛋蒸熟,剝去殼,加醬油染色,入油鍋略炸取出。炒鍋燒熱,下豬油,燒至七成熱,下蔥、姜煸出香味后,放雞、鴨、豬、羊肘、豬肚等炒和,加酒、醬油、冰糖、味精、雞湯、八角、桂皮炒勻,加蓋燜燒20分鐘后,撈出蔥、姜,將鍋中食物倒入蒸壇內,再把魚翅、鮑魚、火腿、筍片放入,加鮮湯和調味,用大火燒沸后,轉用小火煨2小時,放海參、魚肚、蘿卜球、魚唇、蹄筋、小火煨1小時左右啟壇,將壇中食物倒入一品鍋中即成。
還沒有人評論哦,趕緊搶一個沙發(fā)吧!